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大学生期望月薪下降对就业作用几何?
发布时间: 2014-05-29 11:05 稿源: 红网   编辑:苏丹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出具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的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大学生期望待遇跌至近4年最低点,期望月薪平均3680元。2011年,大学生期望月薪几乎较前一年翻番,达最高值。随后在2012、2013年持续下降,几乎每年降幅都接近千元。(5月28日《新京报》)

  2002年11月28日,《市场报》第五版有一个报道说,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2000—2500元。而当时本科生的平均月工资大概2000元左右,有专家分析说,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还是偏高。如今12年过去了,物价都翻翻了,而大学生的预期收入相对于12年前的预期值仅仅增长了1千多元。看来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的确下降了。

  按照需求定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产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会相应增加。大学生就业期望值的下降意味着大学生主动降低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源价格。这种下降是否能促进大学生就业,或者解决一些企业的“用工荒”呢?可能未必。

  现在,很多企业可以接受的劳动力成本要高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随便到人才市场上看看,就会发现企业给本科生开出的工资都会高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即使在三四线城市,企业愿意给大学本科生开出的工资也在3500元以上。但是奇怪的是,即使企业开出的工资高于大学生的期望值,依然无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难题。

  原因何在?其一,大学生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存在错配。其二,有些专业的确是社会紧缺专业,但是大学生没有真正把专业技能学硬,不能适应岗位需求。其三,有一部分低端岗位,大学生可以做,企业也很愿意聘用大学生员工,但是很多大学生却不愿意做。

  尽管从某一个角度看,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是其更理性、更务实的表现,但是在学习观念和就业观念没有转变的条件下,即使自降身价,也未必找到合适的人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问题,既需要大学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对接,也需要经济转型升级持续进行以改变人才市场的供需错配,更需要大学生本人在学校期间,用心学习,把专业知识学好学实,并且以一个务实的心态择业就业。

稿源:红网   编辑: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