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奥体中心落下帷幕。本报记者郑萍萍摄
熊熊燃烧12天后,今晚,南京青奥会圣火徐徐熄灭。明天,6000余名各地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将踏上回家的旅程,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也将成为历史。但南京青奥会的影响不会、也不该就此停止,青奥会“以体育促进青年成长”的理念,在眼下的中国社会依然会继续深化和加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已经给南京青奥会做出了“完美无缺”的评价,但这仅仅是针对12天的赛会而言,从社会意义和人文遗产的角度说,南京青奥会完美与否还需时间检验。
回想起此次青奥会的经历,中国射击运动员杨浩然的感受并不仅限于他获得金牌的喜悦,“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广交了朋友,扩大了交流,增进了友谊。”这番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公式化,但却是中国年轻运动员最直接的表述。在中国女子曲棍球运动员李红看来,青奥会的经历让她更进一步理解了奥林匹克,“我参观了青奥博物馆,与国外选手一起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奥林匹克历史,我很受触动。”
正如中国青奥代表团团长肖天在中国代表团总结大会上所说:“本次青奥会,中国队123名运动员共完成了1500人次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动。运动员通过参加知识性、时代性、多元化的文化教育与交流活动,不仅搭建了国际体育教育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担当起体育文化教育与交流的使者,而且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南京分享青春故事,扩大了交流范围,让世界更多、更全面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青年人的热情、自信、文明和友善,增进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运动员的友谊。”
“南京青奥会今天就要落下帷幕,但是青奥会的办赛理念值得进一步传承。”肖天表示,“奥林匹克文化与价值需要进一步弘扬,代表团已经部署,各项目不仅要认真总结青奥会参赛工作,查找问题和不足,全面练兵,锻炼队伍,积累比赛经验。更要从促进后备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角度,从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高度来总结青奥会、理解青奥会、传承青奥理念,扩大青奥会影响力。”
青奥理念的实现和传承,是国际奥委会对青奥会主办国家的最大期待。在中国,长期受金牌战略影响的体育事业和尊崇应试的教育环境,尤其需要青奥理念来调解。在本届青奥会期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已经善意地提醒中国,“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在本届青奥会临近落幕之际,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也完成了《南京青奥会的冷思考》一文,面对一片盛赞的南京青奥会,王宗平关注的却是,“巴赫为何直言‘体育的作用被低估在中国更为严重’?南京青奥会的理念、宗旨和口号等,无论文字多么精彩,其最终目标是让体育走进我们的生活、让运动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但看看我们的应试教育大环境,看看70%都戴眼镜的学生观众和年轻父母,这样的目标何时才能实现?南京青奥会倡导淡化金牌,重在参与,原本不进行金牌排名,但有些媒体却每天都在统计中国队的金牌数,这又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