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陆续开始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当时开展的生育意愿调研显示,在全国范围内的“单独”夫妻中,有50%~60%的人愿意生第二个孩子。但一年过去了,全国目前仅有约70万对符合条件的夫妻提出“单独二孩”申请,比预计数目少了近70%。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具备条件而没有提出“单独二孩”申请的主要原因有: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高、抚养孩子的时间成本高、觉得一个孩子就够了。
计划生育在成为国策后,一直就存有争论,既有渲染放开生育会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环境和粮食供给压力的声音,也有专家根据调查及学术研究,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放开生育管控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将处于安全水平。
两种对立观点的缺陷都相当明显。前者不仅忽略了个体的生育意愿,以及这种意愿受到养育能力等因素的进一步抑制,而且还没有意识到,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育龄妇女为了获得或保持职场竞争力,将放弃生育。后者通常是基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或我国部分地区一个较小的行政区域而开展实证研究,被认为案例、样本过少,其结论的概括性不强。
国家卫计委在“单独二孩”政策陆续实施后开展生育意愿调研,就是在开展类似于需求调查的政策评估。这项调研得出的数据,目前尚不能判断为严重失真,毕竟“单独二孩”政策才一年多,卫计委又没有公开传递这项政策会很快结束的信号,因而符合条件生育第二个孩子的育龄人口完全可能在今后再作出生育决定(并履行申报手续)。
前述生育意愿调研结论,有没有存在误判的可能呢?有。符合条件的受调查者在接受生育意愿调研时,所给出的选项判断,更可能接近于对获得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合法权利的支持判断:拥有这样的合法权利,但并不一定要去实现;自己可以不生育第二个孩子,但强烈支持有这样意愿的他人生育。
可以确定的是,这项调研就目前而言无助于决策者、媒体、专家和公众,对“单独二孩”政策的成果得出一个准确清晰的预期判断。根据调研数据,无法就改进“单独二孩”政策提出令人信服的建议,论辩者又将回到之前两种观点对立的状态,要么警告说人口危机即将到来,需要尽快全面放开二孩生育,要么则坚称“单独二孩”带来的生育高峰为期不远,要反过来部分收紧。在巨大的社会分歧面前,主管部门改进调整政策将面临更大压力,也更为被动。
要消弭社会分歧,为政策改进调整创造空间,就需要提高居民生育意愿调研的概括性。一方面,应尽可能发挥各级党政群团组织的行政动员优势,委托基层街道(乡镇)和社区,开展包括“单独二孩”、“全面放开二孩”、有条件的放开多孩生育等选项的生育需求调查,可选择在小区、场镇等场合公开举行,也可接纳居民到基层单位办公场所反馈意见。另一方面,可考虑与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开展调查。为鼓励网民积极参与,还可在网络调查中附带申请表,网民在完成调查后可选择以实名、填报身份号码,实现“单独二孩”等选项的便捷申报。在更多、覆盖更全的有效样本支撑下,主管部门才可能对居民生育意愿有一个接近事实的判断。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