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务员薪酬改革宏大的叙事背景之下,有两则新闻就像在这场饕餮大餐中,留在牙齿上的两粒肉末,未能引起舆论广泛的关注。
一则来自12月4日人民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矿山环境治理项目评审专家周某,收了210万余元的咨询费后,帮助企业向原财政部经济建设司环境资源处处长姚劲松打听相关项目资金的审批情况,专家先生从210万账款中拿出了50万,送给姚劲松,人民网对此事件的报道中,这笔账款对应的是“年货”二字。一则是来自昨日《大河报》:拜泉镇党委书记“邀请”村支书和当地一农民,就征地补偿问题协商,村民还没开口,村支书当着镇书记和镇人大主任的面,就把这村民打了,后果也不是怎么严重,报道中称,一颗牙打掉了,幸好还有命在。
这两者新闻放到一起,要对公务员薪酬改革做一点评论或者反证什么的,倒不是要对打人的村支书评个柔道某段的级别认证,也不是说姚劲松收礼以年货的名义,多么取之有道也顺便弄个啥专业级别,然后考虑是否工资要涨一下。当然,这都是玩笑话。不过,从中可以借鉴的地方还是有的。
咱们说村支书是最基层的领导,甚至都没有走到公务员的序列里,他敢于打人是因为手中握有权力。一般而言,这种敢于当着自己顶头上司的面暴打村民的事,是不会出现的。村支书当着领导的面打村民,其实也是表忠心的一种方式,潜台词是:书记大人,这刁民因为征地补偿款的问题给您添麻烦了,我当您的面教训他。如果不是这样,镇书记平时不仅严以律己,又治下清明的话,估计借他个胆也不敢这么做。
处长的年货这事,其实是没有新意的,不过就是资本、权力掮客和官员之间的一台戏。两则新闻有相同之处,那便是,官本位思想侵淫有年,社会的部分现实仍然是以权力为中心所勾兑的一锅酱汤。不管处于社会最基层的支书大人,还是居庙堂之高的国家部委官员,官本位遗毒并未真正肃清。
在此语境下的公务员薪酬改革,最核心的内容是职级与职务的并行,在比较主流的认识中觉得,这对官本位有政策破冰的积极意义,当然对此我是认同的。不过,这应该有个前提或者说在推行基层公务员职级制时有些问题是需要同时解决的。比如,谁具有对公务员职级评定的权力呢?目前来看公务员退出机制并未有效建立,公务员工资也没有按照市场劳动力定价原则实行,谁具有公务员职级的评定权便显得尤为重要。
两种情况分别是这样的:一是公务员职级的评定由专业的、独立的不被个人权力所主导的机构来评定,公务员的年考制度与升降、奖惩应该公开、透明,便于制度与舆论监督,当然最好“阳光法案”早落实。我们购买公共服务当然明白,一个泥瓦匠和一个室内设计师所要支付的报酬是不同的,这是公务员职级与薪酬挂钩的合法性基层。谁是泥瓦匠谁是设计师这要有专业机构说了算,具体的业绩和履职情况可以参考所在单位的评分。
另一种便是,职级高低有领导或者上级说了算。假如是这种情况,我们所谓的“破除官本位”的薪酬改革,无非又是权力主导下的,级别奖赏产生的新的不公。要不大家一团和气的集体晋级;要不又如处长家的年货那样,本该成为广大基层公务员福祉的好政策,反而更易于推高权力的金字塔构架,俯视千万基层公务员,谁高谁低恐怕最终还是走回“年货”与作践更弱小者的来时路了。文/猫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