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虽然经济增速会有所回落,很难再回到原来动辄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但只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增速的适度放缓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年初确定的7.5%左右的增速目标,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即使是7.4%或7.3%,甚至再低点,如7.2%或7.1%,也能够承受,因为今年就业表现突出,CPI处于低位,粮食生产十一连增,产业调整有新进展。
最近几年,只要经济增长大体在7.0%左右,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有把握的。从国际经验和长远视角来看,我国增速适当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绷得太紧,加大弹性,更容易从容做事。一句话,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增强信心,保持平常心,努力适应新常态。
经济增速的转换有利于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这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新常态下,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双支撑作用,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
经济增速的转换有利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为科技创新留出时间、腾出空间。
经济增速的转换有利于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去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简政放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全面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例,由于企业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年检制”改为“年报公示制”,市场的经营和投资创业环境更加宽松便利,社会新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经济增速的转换,将为市场和社会主体营造更加宽松便利、公平公正的环境,激励更多人去创业创造,让松绑的企业在市场上充分竞争,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经济增速的转换有利于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空间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五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加快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能够逐步调整优化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
事实上,实现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和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这既是经济增速转换的倒逼机制,也是经济增速转换的必然选择。在此趋势下,“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益”将会进一步凸显,增长速度“换挡”,增长质量“升级”就成为应有之义。(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