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奶农“鲜奶喂猪”政府不能旁观
发布时间: 2015-01-07 12:28 稿源: 红网   编辑:赵晓娜

  由于养殖成本上升,河北行唐县的奶牛成了养殖户的烫手山芋。更要命的是奶企鲜奶用量减少,奶农的鲜奶交不上去,把交不上去的鲜奶卖给养猪户喂猪,或者干脆倒掉,甚至把刚刚怀孕的奶牛卖掉成了奶农们不得已的选择。

  按照乳业专家的分析,奶农倒奶或卖牛,并非产能过剩,而是因为“收购标准提高,乳制品生产企业自身牧场增加,以及进口奶粉大量进入国内市场”。企业自建牧场,既能保证正常奶源,也有利于降低成本。而国外奶粉的进入,更是市场竞争的产物。这些都没话讲。这么说,问题是出在了不符合“收购标准”上。

  乳制品不同于一般商品,关系国民健康,高标准和“以质论价”都是必须的。不合格的牛奶,该倒掉的必须倒掉。但在当地,倒牛奶成了普遍现象,这就令人匪夷所思。

  疑问首先在于,这里的“标准”到底是国家标准还是仅仅是企业的“自家标准”?这个问题理应弄清楚。毕竟,奶农处于信息不对等的弱势一方,尤其是,原料奶销售渠道具有的单一性和奶企的垄断地位,也使得加工企业实质掌握着定价主动权,因而,看似双方自愿的买卖,其实并不平等。企业以标准等名义对奶农进行搪塞糊弄,以达到压价降级之目的,是非常可能的。从新闻看,鲜奶80%为企业收购,其余20%由奶农自行处理。谁能说,这与此无关?而且,退一步说,即便是因为不合格,也不全是奶农的责任。将市场危机和压力转嫁给处于利益链条末端的奶农身上,显得极不负责不厚道。

  奶农倒掉赖以养家糊口的牛奶,宰掉借以安身立命的奶牛,无奈中的悲怆刺得人心痛。虽说市场的事应尽量交给市场自发形成秩序,但市场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的市场行为都适宜丢给市场,尤其起伏跌宕的乳业市场,已经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需要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用行动来打破牛奶涨跌循环魔咒,避免“奶贱伤农”屡屡发生。

  一方面,在制度层面上,要对奶业结构进行宏观调控,强化对企业成本运行、利润分配的监督,促使企业把效益向奶农倾斜,让奶农从企业盈利中获益。另一方面,从技术层面,不仅要给奶农提供技术支持和有效信息传递,更要紧贴市场,因势而动,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养殖模式,拓展致富路径,避免盲目跟风。甚至,政府也可以通过给奶农买保险的办法,来为奶农风险兜底,不能让奶农总是被企业牵着鼻子走,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晴川

稿源:红网   编辑:赵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