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月19日刊出题为《挂号,是一场折磨》的报道。报道披露了两起个例,反映各大医院的专家号“一号难求”,挂号的过程艰难曲折。报道称,一位上班族为了给眼睛出了问题的姥爷挂号,头天下午四点就赶到同仁医院挂号大厅,陆续遇到过来找茬的号贩子,最终在全家出动、全力配合下,才挂到了第二天的号。另一名患者凌晨4点到积水潭医院为出生不久的孩子挂号,挂号大厅很小,人们大多排在外面,在冬日的早晨熬过3个半小时后,终于挂上了号。
报道援引了为姥爷挂号的上班族的感慨原话,“现在医疗资源紧缺,给了号贩子生存空间”。这番话有其道理,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紧缺,是造成看病难、挂号难的根本原因。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仅首都北京与其他大城市,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失衡,而且就连在北京当地,即便没有外地入京看病的需求分走订单,为市民所信赖的优质医疗资源也同样稀缺。
解决基于医疗资源不足所造成的看病难问题,当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喊了这么多年,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在持续切实投入,不足、稀缺的局面却似乎丝毫没有得到缓解。主管部门究竟有没有对各地、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农村地区的居民健康状况、医疗需求,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摸排,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人口老龄化态势预估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需求增长?
要较为彻底的解决看病难问题,究竟需要投入多少、多久,新建、新配备多少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此外,各方面原因加剧医患关系紧张而致使愿意选择从医的人数不断减少,让新增新配备医护人员变得更为困难,怎样才能走出这种困局……这些都需要医疗卫生主管部门给出解答。
解决看病难,缓解挂号难,治本不容易,但治标总该是相对可行和容易的。就拿《人民日报》这篇报道里提到的个例来说,同仁医院在北京乃至全国名气很大,优质号源供不应求,患者或患者亲属甚至需要提前一天排队,这并不奇怪。但同仁、协和等医院的号贩子为患已久,甚至猖獗到威胁正常排队挂号者,以实现其变相垄断优质号源并加价出售的目的,足证院方对院区及挂号秩序管理的松散,以及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公安机关的行动不力。一家医院特别是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三甲大医院,不能管住号贩子,也未见当地的主管和执法部门积极履职维护正常秩序,这就属于典型的不作为,进一步加剧了看病难、挂号难。
而在积水潭医院出现的情况,同样让人啼笑皆非。这样一家医院的挂号大厅较小,挂号排队者不得不排到室外,严冬忍受低温,酷暑承受暴晒,有病加重三分,没病也得憋出病来。为什么不能应患者的需要,扩建挂号大厅,或者在北京的每个区建立起联网挂号的网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日报》报道中所说的“挂号,是一场折磨”,这里提到的“折磨”主要来源于极其恶劣的挂号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管理者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感受不闻不问,没有采取有效行动来缓解本可以缓解的问题,这才是折磨的根源。文/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