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说法
论文发表的“不正常”,是否已“习以为常”
发布时间: 2017-06-22 13:02 稿源: 光明网   编辑:胡巧

  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肿瘤生物学》期刊在4月20日一次性撤回一事,可能并非表面上的“涉及虚假同行评议”这么简单。日前澎湃新闻对牵扯其中的一位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已落选)的相关论文进行了调查报道。

  在报道中,可以发现这则被撤下的论文,有着诸多的不正常。首先该论文除了一名通讯作者外,还有六位作者。然而,除了第一作者之外,其他六人可能都被挂名,未参与过这篇论文的写作和投稿,但被第一作者列为作者。且通讯作者对这篇论文并不知情,未在论文上签字,均由他人代签,也从未收到杂志发送的确认作者信息邮件。

  其次,代签者发布了一个“情况说明”,“在完成实验和整理好初稿后,由于我的英语功底不扎实,委托广州挚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润色并发表”,“在得知退稿原因,我查阅相关资料后,主要由于润色公司违规操作,冒用审稿专家邮箱,发布虚假夸大的评审意见,导致这次退稿。”

  最后,是这家公司的声明,当年办业务的人系违规操作,已经辞职,“我们公司本来只能做润色,不能帮人投(稿)的,但他投了,后来就辞了。”

  一轮调查下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链条:挂名作者不知情——论文由某公司“润色发表”——公司经办人已辞职。相信这也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成果,带来光环无数,然而作者,是可以不知情的,挂名是可以随便挂的,发表是可以交给公司的,最后也是找不到责任人的。学术圈的事,未必人人皆可明白。但外人用常识即可推知,如此情节,太不正常了。

  不妨转念一想,这则调查报道针对的只是107篇被撤稿论文中的一篇,就已如一团乱麻、纷纭难解。倘若将107篇论文逐一筛查,恐怕每一篇都有自己的“故事”,恐怕每一篇都可以找出令人惊叹“原来论文发表是这样”的情节。倘若再将视野扩大,全国范围内的论文造假、科研谎言仔细审视一圈,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光明网   编辑:胡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