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视野
莫让虚假评价给电商信用体系抹黑
发布时间: 2017-10-18 09:59 稿源: 光明网   编辑:孙海芳

  没有导购员的网络购物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则:叫价几十元至上千元一篇的“产品测评”“用户手记”可以轻松地将产品推上“神坛”。在一些网购平台,职业写手将企业或者公关公司提供的产品材料加工成生动有趣的“用后感”,再通过相关渠道进行转发推广,这样的“网红”商品制造模式已形成一条利益链。

  上个月,其实就已经有媒体报道,随着“测评笔记”越来越受网购者欢迎。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人利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多个购物、生活玩乐平台中的产品体验功能成为职业写手,通过“用后感”制造“网红”商品,而很多商品这些写手都不曾用过。靠着被杜撰出来的“测评笔记”的加持,一些商品销售量悄然走高,商家赚得盆满钵满,这确实体现了外部评价之于消费选择的分量。可消费者的“口碑”影响越大,越意味着对其造假所带来的危害也就越大。

  在网络购物时,某个商品的用户评价如何,是消费者的一个重要参照信息。事实上,这也是线下购物与线上购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所在——已经购买了商品的用户,通过展示用户体验,评价商品的性能,帮助潜在消费者对商品进行“鉴定”。而一旦这个环节可以造假,也就意味着潜在的消费者无法再通过这一渠道获取真实的商品信息,反而陷入被误导之中。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捏造用户评价的现象,其最大的伤害,还不仅仅是某个商品对消费者的误导,而更是对整个网络购物场景和某种赖以维系的评价体系的破坏,其危害性,不容小视。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光明网   编辑:孙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