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视野
让农村孩子“研究放牛”是“何不食肉糜”的逻辑
发布时间: 2017-10-18 10:03 稿源: 光明网   编辑:万生婷

  10月12日,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给来“取经”的全国各地语文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题目就是《苏轼的题跋》。这个题目来源于她的学生。近日,一篇源于清华附小六(4)班公众号的文章《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微信朋友圈爆红。有教育专家认为,“不一定要研究苏轼,农村的孩子可以研究放牛与天气的关系,诸如此类……”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性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

  同样是小学生,有的还在掰着手指算数,有的却已经开始玩大数据,个中差距不可谓不大。眼下的清华附小很火,是因为批量的研究苏轼的论文让中国舆论场五味杂陈。人们还在认为“起跑线”只是几个奥数班时,差距已经体现在沿途的道路和风景里了。《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舆论命题之所以引发众多争议,其实是人们对阶层固化和思想贫困代际传递的另一种敏感与警惕。

  客观地说,这不是清华附小的错。相反,清华附小很勇敢、很“放得开”——即便在京城的小学界,毕业班还敢这么“玩”,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界和勇气。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个新概念,就像高中的素质教育口号一样。只是,在分数冲动面前,还能初心如一,难度系数并不小。难的是两个层面:一是学校,论文非必考科目,又不是当年的“加分项”,如此费心巴力,没点情怀兜底,还真不容易;二是家长,面对这种作业没有沸反盈天,甚至还躬身支援,更叫人叹为观止。

  有人说这是“拼爹”,这帽子显然扣错了:第一,承认先赋差距,这是做人的前提,也是社会的现实。第二,即使有这个“拼爹”的能力,有些人也未必有这份大度的心。工作那么忙、生活那么累,陪孩子做个手工都怨声载道,还谈何长年累月共写论文呢?有能力,也得有这份心意。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光明网   编辑:万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