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专题  >  专题内容  >  领航新征程  >  新时代 新征程
【领航新征程】构筑大水网 引水润三晋--山西治水兴水的全新实践
发布时间: 2017-11-28 12:19 稿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编辑:卢文茂

  中国兰州网11月28日消息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种资源像水一样,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

  山西煤长水短。如何破解“水困局”,开创水生态、水文明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我省实施了大水网建设,开启了治水兴水新实践,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谐相处。

  经过6年多的奋战,目前工程已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张覆盖山西全境的水网渐进织就。

  ——自西向东,黄河、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漳河六大河流相互连通,多源互补。

  ——从南往北,黄河北干流线和汾河涑水河线两条纵向水道连通互济,丰枯调剂。

  一条解渴山西的“生命线”

  建设大水网,提高水资源配置能力,补齐缺水“短板”

  长期以来,山西饱受缺水之痛。

  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占全国2.8万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的0.4%,人均水资源量处于全国倒数第二位;较之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是,水资源的严重分布不均,水少、水脏、水远、水漏、水失等问题日益凸显,水资源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缺水的另一面是,由于调蓄和引水工程缺失,长期以来,黄河沿岸的市县一直面临“守着黄河没水吃”的窘况。

  没水何谈生存,又何谈发展?治水兴水,山西等不起、也慢不得。

  摆脱“水之困”,首策就是开源。“十一五”期间,按照“西引黄河,东搞拦蓄”的构想,举全省之力启动“兴水战略”。标志性工程35项应急水源的建成运行,有效提升了我省地表水供水能力,水库蓄水量达到20亿立方米。

  从宏观上看,全省境内地表水供需达到基本平衡,水问题已由“十一五”初期的地表水拦蓄不足,转为水资源配置能力问题。

  构筑“水支撑”,需要“水之策”。2010年,省委省政府组织19个调研组对水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编织“大水网”战略成为了共识。2011年4月8日,我省全面启动大水网工程,目的是增强水资源调控配置能力,从根本上补齐山西缺水的“短板”。

  大水网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网”呢?

  “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是总体框架,通过670公里隧洞、330公里输水管道,将省内六大河流及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连通,构建覆盖全省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的供水网络。其中东山供水、中部引黄、辛安泉供水、小浪底引黄工程为四大骨干重点工程;按照规划,大水网建成后,全省总供水能力将达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翻一番,地下水占比将从2/3降到1/3,彻底扭转我省不合理的用水结构。

  “大水网建设,是新时期山西治水兴水的全新探索。”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说,“建设大水网,可有效解决我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在空间上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实现了‘远水’解‘近渴’,达到水资源最优全域化配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看来,山西大水网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头,是全国水利工程的一大亮点。大水网的建成,不仅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输水线,而且是践行生态文明的发展线。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编辑:卢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