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视野
消费“神童”源自于教育的底气不足
发布时间: 2017-12-15 09:45 稿源: 中国青年网   编辑:胡巧

  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最近,一位来自山东莱阳的李姓同学成为了“网络神童”。然而细心的网友却发现该新闻是漏洞百出,而事件也是反转再反转。近日,就有媒体报道,从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录取办公室官方了解到的消息是,麻省理工学院不存在主动去签下一个学生的情况。

  原本被媒体推崇备至的“神童”李姓同学,这段时间却接二连三地陷入到反转剧情。先是他所获APEC国际大赛奖牌被发现竟然有落款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硬伤,再有华南理工大学宣传部称所谓关键性的邀请邮件并不是该校老师发的,最后“神童”连麻省理工学院读成了麻省理工大学之口误——如果连“心向往之”的未来母校的名字都能念错的话,这样的“神童”成色,着实是堪忧。

  “神童”的窗户纸几近被捅破,但当地教体局依然坚称:李姓同学被麻省理工录取是事实。这事或许还真有两说,因为我们不敢相信如此轰动性的新闻是炮制出来的,如果那样,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但具备常识的立场应该是,最终那一纸来自大洋彼岸的录取通知书还没到位之前,当地相关部门能别着急着就打出“提前量”,忙不迭地推出一个所谓的“神童”典型?这不,到后面产生了要自证其说的尴尬,李姓同学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显然不是一个14岁的孩子所应该承受的。

  把“神童”推向公众,不管抱着怎样的初心,有一点应该很肯定,那就是对“神童”已产生了消费的既定事实。有学生考出了“神童”级别的成绩,要不要宣传?答案必然是肯定的。但如何宣传,恐怕还真要三思而行。首要,要考虑的是,大力度曝光一个未成年人,必然是要把对方置于舆论场的中心,而孩子的心智是否成熟到足以“独当一面”,存疑;其次,就是长枪短炮的架势之下,“神童”还能保持平常心吗?如此追捧,搞不好就是下一个“伤仲永”;再有,“神童”的耀眼光环必然会对周围学习氛围产生干扰,那些父母嘴中“别人家的孩子”的横向对比,恐怕是你我都挥之不去的灰色记忆吧。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胡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