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说法
论看待“不打针爷爷”被赞美的正确姿态
发布时间: 2018-02-02 09:12 稿源: 中国青年网   编辑:胡巧

  2018年1月24日,全国著名儿科专家,河北省儿童医院名誉院长胡皓夫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8岁。多家媒体发表了数篇文章,其中有介绍胡老一生尊重患者、克制用药等诸多事迹的,也谈到了著名的8毛钱治好患儿高烧一事。

  对于这些本着纪念之心而写就的稿件,各路声音纷至沓来。有网友赞美、送别、感恩,也有自媒体单单抓住文章中所提到的“8毛钱治好高烧,不打针”的细节不放,甚至衍生出“如果你不能用八毛钱治好高烧,如果你给患者打针,你就是医德沦丧,就是没有医者仁心。对这样的医生,就无需‘含泪送别’,而可以拿刀去砍”的误读。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不用说互联网时代下将一篇文章放到公众面前被细细研究,解读自然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可否认,“一千个哈姆雷特”中也许会有那么几个看到了隐患和不安,但绝不能因此因噎废食,放弃对善和美的掌声与欢呼。

  本着“走近科学”的态度,我们心平气和地来说说理:

  第一,“不打针爷爷”并非不能叫,八毛钱治高烧的故事必须要赞美。胡老生前就说得很清楚,5岁以下的孩子,“尽量不要做肌肉注射”。尽量和全部并非一个概念,这就像我们把上下学抱孩子的好民警叫“抱抱哥”——难道叫了这个名字,他就非要24小时重复抱孩子的动作,不然就是“扯淡”、就是欺骗、就是沽名钓誉了?

  第二,8毛钱治好患儿高烧当然是个例,对于“看病不贵看病不难”每个人都有不同标准,但我们不妨问得再实际一些:胡老8毛钱的故事早就成为美谈,可是有几个去找他看病的患儿家长是捏着8毛钱去为难胡老的?胡老的故事中,警寓着过度医疗的现实;自媒体的“反诘”中,也有因人制宜的基本规律。二者并非对立,更不存在对立。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中国青年网   编辑:胡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