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高见
王延中:“三区三州”脱贫攻坚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8-10-10 15:24 稿源: 国家民委   编辑:赵晓娜

  “三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及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三州(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是国家层面的深度贫困地区,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

  2012年到2017年,我国取得了年均脱贫1370万人、5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的历史性成就,不仅使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坚实推进,而且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为国际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脱贫攻坚战越到后期,工作难度越大,尤其是“三区三州”这样的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不少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弱、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基层组织比较薄弱,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在这种情况下如期实现“两个确保”难度不小,仅仅靠当地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上述任务。因此,必须要进一步聚焦脱贫攻坚战的“精准区域”即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三区三州”。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要总结已有经验,把行之有效的做法发扬光大。同时,要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脱贫攻坚的思路和办法。

  首先,继续鼓舞士气增强信心,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强大精神力量。贫困问题具有长期性,但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苦努力,改革开放40年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脱贫攻坚、精准扶贫采取的一系列关键举措,我们到了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时期,这是摆脱历史上从未解决的绝对贫困的关键时期。事实上,如果仅仅从“两不愁、三保障”的角度看,国家投入的扶贫资金是相对充足的,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应该是有底气的。各级干部群众的干劲只可鼓、不可泄,更不要因为困难多而出现懈怠、拖延、疲惫情绪。

  其次,抓好两大基础社会建设,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着力提升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道路、电力、通讯等物质基础设施薄弱与教育、卫生、公共文化等社会基础条件不足,是导致“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绝对贫困的两大基础原因。在这种条件艰苦、公共基础设施短缺的情况下,人们的素质得不到开发提升、传统习俗环境下积累起来的“等靠要”观念制约了当地群众的脱贫能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稿源:国家民委   编辑:赵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