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原创
300余幅书画里的“兰州”情怀 七旬老人用墨香镌刻百年兰州街区和邻里温情
发布时间: 2018-11-09 17:17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卢文茂

  中国兰州网11月9日讯(记者 李楠 魏宁)“现在,‘老兰州’的创作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一群对兰州有着特殊情怀的人的事。”戴着眼镜、鬓角花白却神采奕奕的七旬老人感慨地对记者说。

  他就是73岁的王鸿庆,一位将百年“老兰州”的历史岁月,通过笔墨“印”在300多张画纸上的国画家。“留住的不仅是消失的景点和街区,更多的是邻里之间的温情。”他说。王鸿庆回忆,小时候的兰州,总是黄色调多,偶尔看到房顶上掩藏着的一抹绿色,就感觉很欣喜。曾为那一株嫩绿的植物浇水,并偷偷地守护着。如今,兰州处处翠绿,四季有花,高楼挺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同伴都很默契,到黄河边就不用语言交流,因为水声大的根本就听不到,看到黄河水变清了,没人敢相信黄河水怎么能变清呢……”谈及到过去时光,王鸿庆便打开了话匣子。也许,正是这种相同的怀旧情怀,赋予“老兰州”独有的魅力,而受之于此情怀的激发所创作出的320余幅“老兰州”作品,才得以在兰州人心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共鸣,“只因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王鸿庆最初在甘肃画界崭露头角是在1977年。那时,王鸿庆参加“西北五省区版画联展”,其所创木刻作品《黄河明珠》在展出后受到好评,后由中国军事革命博物馆收藏。自幼时提起笔,就再也没有放下。蹲下身子,拿根枝条,勾勒出与同伴戏耍的图画,是他在老家大院里经常干的事。爷爷则是王鸿庆重要的启蒙老师,他回忆,有一次,他偷偷画下了爷爷在树下躺在椅子上“打盹儿”的场景,这不仅让作为“大家”的爷爷大吃一惊,他的画也被邻居们传阅夸赞。从此,年幼的他就跟着爷爷开始了绘画创作的历程。

  毕业后,王鸿庆被分配到了当时兰州的西北电力建设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虽然工作繁忙,但他总会抽空画画,并往报纸上投稿。那一段时期反响最好的作品,王鸿庆至今年还记得,“《甘肃易帜》承载了我一生的记忆,更是‘老兰州’创作的开端,怀揣着一种情景和梦想。”王鸿庆家是抗战时期从河北沧州来兰州落户的,他的爷爷年轻时是一位镖师,押镖来兰州时恰好目睹了甘肃共和易帜的历史时刻。“把那个历史场景画下了”是王鸿庆很早就有的梦想。2011年,借助参加省上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一个画展,王鸿庆起笔圆梦,画作虽然落选画展,却成就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美事。该作品在甘肃“书立方”展览时受到关注,更有两人耗费一周时间,打赌去数画中人物数量的趣事,也有人出40万元高价买画,王鸿庆没有卖,他说,不是价格不够,而是这份作品于自己分量太重。“现在所有‘老兰州’系列画作,不会卖一幅,”王鸿庆说,“所谓墙里开花墙外红,现在很多人找我画和‘老兰州’一样的系列画作,我想以此成就展出‘老兰州’系列画作的愿望。”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王鸿庆创作的320幅“老兰州”系列作品,内容丰富,取材更是不拘一格:消失的钟楼、街头卖小贩、结冰成桥的黄河、特色建筑……他用大胆创新的绘画技法,以特有的中西融合的笔法,“定格”历史,勾勒出了一个“百态”的古老兰州,让曾经的景物、世相、建筑等在兰州人的记忆和眼睛里复活。王鸿庆说,“在兰州生活多年,对这座城市有感情。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已经消失的再东西已没有办法再呈现了,但是能用笔墨留下的,就一定要留下。”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卢文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