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时政
一项历史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京津冀协同发展并主持召开座谈会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1-20 09:34 稿源: 新华网   编辑:蔡文琦

  中国兰州网1月20日消息 燕山脚下、渤海之滨、太行之畔。历史行进的脚步,走过一道道坡、爬过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机的气象。

  当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时,他站在中国版图前去审视这片广袤大地,谋划了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新天地。

  5年过去了。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数九寒冬,列车疾驰在这片大地上。从北京出发,习近平总书记3天的足迹,恰好勾勒了一个等边三角形。万千瞩目的河北雄安新区,古韵厚重的天津,焕然一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撬动了一场静水深流的区域深层次变革。

  “发展鸿沟”的问题,千百年来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这里用不寻常的远见与魄力,书写了一份答案。1月18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面对齐聚一堂的京津冀负责人,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做好这件历史性工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广袤的华北大地静待新一年的春耕,燕赵大地起春潮。

  加与减,“一盘棋”布局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京津冀流传多年的这句话,无奈折射了强大的“虹吸效应”下地区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

  面对“成长的烦恼”,突破口在哪?

  “着力点和出发点,就是动一动外科手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5年前定调了京津冀发展的大思路。

  看得明白,却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建设一个新的城市副中心谈何容易?“首都圈”念叨几十载,从算小账到算大账的转变又谈何容易?

  从问题破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有迎难而上的担当和胆识。破题之际,也恰逢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期,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更大空间。

  回眸走过的路。一批弄潮儿从四面八方来到雄安,因为看好千载难逢时代机遇;植树造林的雄安本地人,用粗壮的双手紧握着未来,对今后的日子满是憧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三省市负责人在发言中不约而同谈到了这一部署的英明和远见,“符合党心民意”。

  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画和推动,跳出“一城一地”得失来思考发展路径,这无疑是史无前例的大手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到京津冀考察调研6次,主持召开相关会议9次。”追溯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想脉络,能深刻感悟这一战略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的意义和分量。

  2014年2月,载入史册的一页。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如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他给出了推进的思路,列出了重点任务。

  “入山问樵、遇水问渔。”随后,一趟趟调研、一次次论证,协同发展的战略不断深化。北京新的“两翼”——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新城,一种全新的战略构想,激荡了华夏大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阶段,集中建设这两个新城,形成北京发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坚定。“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党的十九大报告标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内外发力、加减并用,京津冀三地拿出了各有亮点的成绩单。从各自为政、各管一摊,到相互扶持、彼此协助;从发展战略不清、功能重叠,到优势互补、统筹布局……“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日渐显现。

  “疏解是双向发力。”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解析“疏解”一词:“触及深层次矛盾,要更加讲究方式方法,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雄安新区是外向发力;北京是内向调整,优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

  “过去的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上处于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的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他对京津冀三地负责人说,今后我会时不时地过来走一走,看看你们阶段性工作的情况,“新阶段任务更艰巨更繁重,来不得丝毫放松,需要我们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稿源:新华网   编辑:蔡文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