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原创  >  丹品书香
【丹品书香】对话叶舟 自然是活着的书本
发布时间: 2019-03-19 13:31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刘明德

  中国兰州网3月11日讯(全媒体记者 宋戈 王丹丹 安成)为倡导全民阅读,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品读经典浸润心灵,让阅读真正回归于人的生活日常,由中国兰州网特别打造的书香访谈节目【精致兰州·丹品书香】第一期与广大网友见面了,本期节目邀请著名诗人、作家、全国政协委员、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舟,以最新力作长诗《月光照耀甘肃省》为切入点,与大家一起品书香谈阅读。

  主持人:您是在怎样的一个状态下想到创作这么一首长诗?

  叶舟:一名作家的写作,不管是一个阶段的写作,还是一生的写作,每一个作家都有一个固定的写作版图,一个写作的疆域。那么对于我来讲,从事文学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的写作疆域,就是我的故乡。为什么是故乡呢?故乡就是埋着你胎印的地方,生于斯长于斯,我一直在黄河上游这一块码头上,生活、歌哭、书写,渐渐地成长,甘肃就是我的一块寄梦之所。我想一定要完整的为甘肃写一首长诗,那么写《月光照耀甘肃省》其实就是一个念想吧。我记得在正月十五去了兰山,去看月色,就是在那一刹那间,写出来的这个《月光照耀甘肃省》,里面已经含括了整个甘肃的十四个地州市。这个全文诗发表出来以后,影响比较剧烈,很多人当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说为什么叶老师一定要弄一个月光照耀甘肃省呢?月光照耀甘肃不好吗?为什么要用一个省?后来也有人提出来说,月光照耀陇原不好吗?或者讲月光照耀黄土高坡不好吗?但是我想,他可能没有理解我这个月光照耀这块区域的一个意思,这个是有甘肃省这个省的界定词。所以,把甘肃紧紧的用月光来聚拢在一块,我们都知道日落月升,月亮从长安出发,月亮照进了陇东,月亮照进了关山,一路西行,其实就是一个舞台的聚光灯,依次地从东到西扫过了我们整个甘肃,这才是这首长诗真正的饰演。所以这首诗出来以后,出了两个版本的单行本,然后报社、宣传部、文化厅、文联还有甘肃省朗诵专业委员会,一帮同志在发愿要做一场大型的朗诵会,最后具体呈现在甘肃大剧院,那天晚上真的是被诗歌的月光所照耀,作为我一个诗人已经写了上千首诗了,在我自己的书写过程当中,自己的文学生涯当中,这也是一次很罕见的、很特殊的一种体验,恐怕彼时彼刻那一刹那的激动和记忆,再也难以复制了,大概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其实叶舟的诗歌《大敦煌》、《敦煌诗经》,还有刚刚完美收笔的长达百万言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都跟敦煌有关,甘肃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文化和独一无二的敦煌文化,您是不是对敦煌情有独钟?

  叶舟:一个作家,一个艺术家,如果他有写作的疆域和版图的话,那么一定有他写作的母体,就是他所有的文学的出发点,就像阿莱写的川西阿坝这一块的藏族生活,就像莫言写的山东高密的东北乡,就像贾平凹老师写的商州系列,那么对于我来讲,长期生活在兰州,生活在这个丝绸古道上,又因为工作的缘故,早些年因为不停的带着记者去下地县,要跑河西走廊,在久而久之的这种生活体验、工作经历当中,其实渐渐找到了自己诗歌的一个根据地,找到了小说的一个故乡。整个80年代都是中国文学、中国艺术的黄金时代,在整个90年代,我把所有自己写作的诗歌都叫大敦煌。整个90年代,我可能写了上百组诗,发表在全国的各种刊物上,后来2000年的时候结集出版,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大敦煌》。作为80年代我这样从文学出发的一代文学新人,对敦煌那种全新的阐释,对敦煌的热爱,对敦煌的追逐就形成了一种惯性,就形成了一种依赖,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敦煌已经不是走马观花式的了,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我虽然在兰州生活,只要每天,每时每刻想起敦煌这个词,我就热血沸腾,就像一个孩子,急不可耐的依偎在莫高窟去,就想在千佛灵岩之下,哪怕就是一语不发坐在莫高窟下,哪怕就是沉浸着吹着风,坐在宕泉河边,我觉得就已经很满足了,我想这就是一个战士的归一,我想这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书写者对自己文学母体、文学母亲、文学故乡的一种依恋吧。那么刚刚我用了整整十九、二十个月,一路奔跑写了长达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已经有评论家说,这是首部以长篇小说的笔法,为敦煌力撰的这么一首现实主义的颂歌,那么书已经出来了,长篇小说一百万字也将陆续的连载。我想对于小说的体悟,对于小说的这种鉴别,是交给读者的,但对于我这个作者来讲,其实我就是完成了一个夙愿。2000年我的诗文集《大敦煌》出版之后呢,我是在大年初一到敦煌,大年初一的早上敦煌莫高窟大雪纷飞,我一个人在千佛灵岩之下,在莫高山下,一个人在游逛,一个人在体悟那种敦煌文化带来的巨大的宁静,我感觉每一个洞窟每一阵风吹过,真的就像佛陀赐予的一张琴,在天地间吹响,当时整整一天,我就徘徊在宕泉河两岸,我就坐在莫高山下,我就坐在那一座千佛灵岩之下,就在那一刹那已经写完的《大敦煌》只是一个句号,当时我就发愿,等我将来有了人生的体悟,有了更大的经历,有了更大的这种文学情怀的话,一定要为敦煌写一部长篇小说,那么,如今19年过去了,我终于了却了我的这个心愿。”

  主持人:这部百万言的长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叶舟:这部小说酝酿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具体的写作是很快的,就是用俗话来讲,就是怀胎漫长,但是生产很快,写完以后,时至现在,我现在还是产后抑郁症,身体不适,然后脑子里一片空白,坦率的讲,这是我的小说写完以后,也是单行本出版,作品连载之后第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长达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这是一个超体量的工程,一百万字究竟要讲一个敦煌什么样的故事呢,事实上《敦煌本纪》有评论家认为是以小说的笔法为敦煌力撰的这么一个长篇巨制,在如此体量庞大的作品里面,究竟要讲一个什么样的肝肠寸断的故事呢,究竟为敦煌写什么,诉说敦煌什么样的精神气质,梳理敦煌什么样的DNA,它的谱系,它的由来,它的前世今生,这是我作为一个作者要仔细来思考的。那么,其实我们都知道,从张骞凿空开通了西域之后,整个河西走廊正是因为它的通达,所以才有了整个西域的繁华,才有了各民族的交往,我们讲大江东去佛法西来,正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我们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我们的文明往西而去,也正是丝绸之路的开通,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色水果,葡萄、无花果才西进,同时西方的文明,西域的文明也源源不断进入我们中原大地,形成了一个生命力更加强劲的中华文明。其实从清朝末年开始,随着国运的败落,整个丝绸之路已经形成了一片锈迹斑斑的地带,在西部开发的时候有一个词叫锈带,其实整个丝绸之路,整个河西走廊在中国也是形成了一片锈带,它的经济的落后,它的文化的滞后,它的民众交往、交通的滞涩,是导致后来整个西域衰败、落败,一片斑驳的一个致命的因素,所以我这个小说是根据大量的资料,运用了我的想象力,我就是描写了一帮少年,这帮少年从清朝末年开始,从1910年开始一直到1937年,在长达27年的历程中,一帮少年人如何去开通河西走廊,如何在复兴敦煌一带的文明,当然我们都知道,这肯定是一个悲剧的结果,那么《敦煌本纪》本质上来讲,这部长篇小说就写了一出悲剧。

  主持人:有文学界的朋友说,与叶舟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诗歌相比,您的小说显出明晰的理性思考和温暖柔和的气质,展现了诗人的另一面,您觉得写诗和小说一样吗?

  叶舟:我自己从事文学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是我不像别的同行一样分的那么泾渭分明,有些人终身去做一个诗人,有些人终身去写散文,有些人只是沉浸于自己的小说创作,有些人去做书法家,有些人去航海,有些人去探险,但对我来讲,我就是对这个世界好奇,对远方好奇,所以我不想单纯的把自己的门开的很窄,在我的文学创作当中,我不想拆除所有的藩篱,我想看见远处遥阔的地平线,看见天空,所以在我的写作当中,根本的来讲,我就想做一个古代的文人,拿起毛笔可以写字,谈起韵律平仄,我可以写诗,我可以游山,可以听琴,可以观雨,可以静坐,可以禅悟,我想这可能跟一个人的爱好、生命有关,所以我的写作习惯就是想写诗的时候就大量写诗,这段时间想写小说那么就发愿埋头写小说,我觉得这对我来讲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一种生活习惯,也是一种艺术习惯。

  主持人:您不愧素有“左手诗歌,右手小说”之美誉,那是什么样的初心让您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呢?

  叶舟:其实从事文学创作30多年,从今天这个角度回望的话,我觉得好像我去做一个作家,去做一个诗人,我觉得好像是天定的,好像前辈子就已经编了一套复杂的这种密码,我觉得我生来就适合干这个活,就是古人讲的,俯身砚台埋头书桌,今天站在这个角度是回望,但是,如果从当初说的话,是什么样的初心,什么样的起跑线让我去从事了这么一番事业,其实仅仅是因为我的数理化太差,哈哈,为什么喜欢写作了,因为初中的时候,基本上我的每篇作文都会被语文老师拿到每个班级去朗读。

  主持人:我们充满了好奇,想知道哪些书对您的影响比较深呢?

  叶舟:那么,在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呢,我想朗诵一下英国诗人兰多的一首诗,这首诗是这样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该走了”,我特别喜欢这首诗,这首诗我初二的时候抄在我的铅笔盒的课程表上,这首诗陪我度过了中学时代,您刚才讲具体哪一本书对我影响巨大,我想坦白的是,在具体谈到一本书之前,我想终身影响我的就是自然这一本书,我相信天地是一本大书,在一本具象的书之前,没有比天地更大的,所以,我在写作之余,其实常常奔赴在野外,去叩问天地,去追逐地平线,我觉得这才是我真正的书本,这是活着的书本,这是一年四季的书本,这是风吹的,动感的带生命力的书,我觉得这个是对我的影响最至为关键的,我想一个人在他的小说当中,在他的诗歌当中,如果你听不见风吹,看不见鸟鸣,那么我想这个文学也是值得怀疑的。

  通过本期访谈我们了解到,在叶舟的写作体系当中,“敦煌”不止是莫高窟,也包括河西走廊乃至整个丝绸之路。它是“中国文化的边疆”,多种文化的总枢,也是叶舟写作的“母体”。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视频访谈。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刘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