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高见
人民网评:孙小果背后的“苍蝇”,比“老虎”更能伤人
发布时间: 2019-05-31 09:13 稿源: 人民网-观点频道   编辑:宋佳容

  沸沸汤汤的孙小果案,舆论的关切并未因为昨天的官方通报而尘埃落定。孙小果家人的身份远低于舆论的预估,披露出的“保护伞”也远谈不上有多庞大。“等了半天大老虎,结果却来了几只小耗子”,舆论透露出的失望和怀疑,让舆情进入新的阶段。

  网民的态度,可以理解。孙小果出身于一个普通家庭,在当时的昆明也就算个中等层级,怎么就成了恶名远播黑社会老大,被贴上“衙内”的标签?为什么在云南高院二审维持死刑原判后,他还能活下来?这背后还有没有不为人知的关系勾兑与利益输送?还有什么样的细节尚待调查?萦绕在公众头上挥之不去的疑云,恐怕只有等到调查终结结果公布才可能消散。

  然而我们想说的是,“大老虎”能够动用和调配的资源,让其有足够能力“发威”,这在常人的认知中不出意外。一群小鱼小虾,却也能掀起滔天巨浪,才是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看看孙小果案涉案人员:云南政法系统21人,犯罪嫌疑人32人,父母2人……他们官小权大,兴风作浪,共同导演了孙小果“亡者归来”的剧情。其中的跌宕起伏,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也让人听之不寒而栗。

  “县官不如现管”,从通报中提到的相关涉案人员的职务来看,这些人基本都是负责具体执行层面事情的小吏,他们对于流程和规则很熟悉,可以轻易寻找到漏洞,并利用对流程的熟悉、对规则执行尺度的左右找到解决办法。这些看似普通的基层执法者,好比隐藏在木头中的白蚁,肆意践踏着法律,权力滥用、寻租变现等违法违纪行为,直接在公众中造成不良影响,一点一滴地持续损害着法治的公信力。“苍蝇之害猛于虎”,孙小果案印证了“苍蝇”的危害性。它对法治的伤害,更直接,更广泛,更深远,对人心的冲击,也更具有切肤之感。执着地追问“老虎”是谁,很重要。切实预防和管控法治流水线上每一个可能掉链子的环节,更重要。

  还要看到,尽管官方通报了相关细节,但舆论对于只抓了一些“苍蝇”级别的涉案人,显然不愿照单全收。“苍蝇”飞在人们身边,它们营营着追腥逐臭,更容易直接触发“塔西佗效应”,导致“你说我不信”、“越说越不信”的群体效应,在网络新型熟人社会蔓延。公众心理的抵触,舆论信任的消弥,必将让公权力对公众的影响力衰减。这比孙小果案的事实是什么更加让人怵目惊心。

  既要“打虎”,也要“拍蝇”,这是中央扫黑除恶和反腐败的鲜明态度。在案件中为孙小果提供保护的国家公职人员、“关系网”和“保护伞”,势必会一查到底,依纪依规依法严肃处理。但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仍需要及时修补。

  一方面,根据对案件深入调查了解到的相关情况,及时对照查找流程上的漏洞,完善执行流程和规则;另一方面,也要及时通过公布详实的证据来消解大众的质疑,修补公权力的威信,让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信任半径短些、短些、再短些。 (巴山夜雨)

  (本文为转载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稿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编辑:宋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