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兰州网11月8日讯 (全媒体记者 庄泽帆 宋戈)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传承形式,体现着历代文人学士的精神风骨和人生追求。大家好,本期翰墨金城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甘肃省书协理事、兰州市书协主席汪志刚。
记者:兰州碑林是“精致兰州”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和艺术品牌。您参与了碑林的筹建及刻碑的整个过程,能谈谈您对兰州碑林尤其是碑刻的认知吗?
汪志刚:兰州碑林肇建于上个世纪末,2000年建成对外开放,通过参与碑林的建设过程,我认识到甘肃的书法资料是非常丰富的,而且甘肃的书法(历史资料)没有断代。目前全国发现汉代的简牍有八万多枚,甘肃保存了六万多枚,这意味着百分之八十简牍保存在甘肃。中国的书法由篆书字进入到隶书字,期间有一段时间是书写在竹木片上的,它保存了中国书法史里重要的手写真迹。宋代的大书法家米芾认为简牍是中国的书法之祖,由此可见简牍对中国书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保存下来的有历史的墨迹。因地理的限制,甘肃不出产大青石,出产的多是一些沙石,受到环境的影响时间久了就剥蚀,不容保存。而陕西富平产的大青石能保存很长时间。宋代的大书法家苏轼曾说“纸寿不过千年”,纸张的寿命很短。书法跟碑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人学习书法,一是通过经石,另外就是通过碑刻。建碑林旨在保存中国书法,展示甘肃的书法特色,对外宣传甘肃的历史文化。古人学习书法的过程,纸张没有保存下来。简牍也是近百年的事情,所以只能通过碑刻保存。在宋朝的时候,刻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帖《淳化阁帖》,此后通过碑刻,保存了许多学习书法的资料。兰州碑林建设时选用留存在甘肃的书法资料,如《敦煌写经》《秦汉简牍》《淳化阁帖》等,这三部分是兰州碑林的镇馆之宝。同时选择刻录了甘肃历代的书法名人,比如东汉的大书法家,被尊称为草圣的张芝等,所以兰州碑林是内容丰富的书法历史资料。
记者:“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兰州市中小学书法现场大赛”这一书法品牌在甘肃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请您谈谈书法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意义。
汪志刚:在中国古代,凡是读书人都写字。写字有几方面,一是临摹古人的作品,因为书法是线条艺术,不像绘画那样具象,它的线条在最初始的时候也是描绘自然事物,后来慢慢变得抽象了,将有质量的线条抽象出来。所以通过临摹古代的经典法帖,去锤炼自己的书写技法,临摹的过程是和古人进行对话,一个线条怎么写得像,怎么将笔意表达得更为完整,这是跟古人的高层次对话过程,也是一个悟的过程。通过学习书法艺术,有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格,因为书法临写需要对事物进行特别细致的观察,而长期的书写和锻炼过程,有助于激发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最早的哲学是阴阳五行学,后来书法又融入儒道。孔子的入世思想,是中国文人的思想。很多古人将自己的思想寄托于书法,王羲之的《兰亭序》体现的一种文化情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怀念为国捐躯的侄子颜季明;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表现的是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中文化人的一种胸襟。
记者:汪老师,您自小习书,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故事可否给网友分享一下?
汪志刚:我从十一岁起跟甘肃的篆刻家骆石华老先生学习篆刻艺术,是拜师学艺。我小时候家里面有笔墨纸砚、字帖,因为我父亲喜欢写字,我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熏陶,耳濡目染慢慢地走上书法艺术道路。后来又拜赵正先生为师,跟着学习书法理论知识和隶书创作,还向马国俊先生学习书法理论,这些大师对我都有很深的影响。尤其是参与碑林建设,让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记得小时候我父亲过年的时候写对联,写了很多都不挂出去。他认为写得不好,非常懊恼。于是他给我讲自己的心路故事,我就记在心里了,并且立志一定要写好一副对联贴到我家的门上。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爸爸没有写好,但我要写一手好字。后来兰州市少年宫建成,并到兰州市各个学校挑选书法爱好者去少年宫学习,我被选中开始学习书法。
记者:这些都是您学习书法的一些启蒙。对今后的工作,您有什么样的安排和打算?
汪志刚:其实我就是一个服务生,第一就是团结广大书法爱好者,再一个就举办好中小学生书法比赛。让孩子们从小热爱自己的国家,从小接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感知真善美。因为练习书法也是感知美的过程,中国书法之“美”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是从中国的文化积淀里升华出来的。所以我将继续做好兰州市中小学校的书法进校园活动,培养孩子认认真真学习,认认真真做人。其次是做好兰州中青年书法创作培训。兰州市的书法队伍很庞大,但缺少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以要从中青年抓起,做好培训和书法美术的创作,讲好兰州故事。书法艺术没有绝对的高度,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只有不断地探索前行。
记者:感谢汪主席关于书法的分享,通过短暂的交流不仅让人感受了书法艺术的魅力,也对中国汉字之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谢收看本期的翰墨金城,下期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