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谨防“新时尚”变身“面子工程”

发布时间: 2019-11-27 17:06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慕雅楠

  垃圾分类是今年的热词,最先从摩登城市上海开始,迅速席卷全国,成为许多都市的流行语。细心的市民会发现,这一曾经出现在媒体或文件上的名词,现在正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走入自己的生活。

  今年8月底,笔者所住的小区里新增了四个崭新的垃圾分类箱,箱体上标注着各自盛装的分类垃圾名称。物业人员专门在小区楼院管理群里发布了相关照片,为新增的时尚设施做了一番宣传。三个多月过去,小区前院的四个垃圾箱倒是没有空置,但满满当当的箱体里所装的垃圾,完全不是按照要求分门别类投放的,而是多种垃圾的随意“混搭”。大多数居民到垃圾箱边随手一扔了事,鲜见有人扔垃圾时做区分处理。显然,这种徒有硬件的实况并没有达到垃圾分类的初衷和目的。

  无独有偶,笔者身边有不少人抱怨说,居住的小区“楼道撤桶”,但面对新设置的垃圾分类箱,很多人不知道咋投放。而在一些老旧小区,居民“索性将垃圾投到以前的垃圾筒里,省得投错。”这种现象应该不是“个案”,它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垃圾分类推进过程中的现实问题:推进垃圾分类,硬件设施到位的同时,宣传引导必须同步跟进。今年2月,“逼疯”无数上海人的垃圾分类在政府部门的力促下真正走入兰州市民的生活。一时间,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厨余垃圾……这些以前不曾关注的新鲜名词频繁地往市民的耳朵里“蹦”。但和任何时尚潮流一样,这种刚兴起的新时尚未免让很多人茫然,甚至一头雾水。因为普通市民很难分清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易腐的,哪些属于其他垃圾。而“某一类垃圾究竟属于什么垃圾”的疑问,正是当前大多数兰州市民心中需要解开的疑惑。毋庸置疑,如果“只撤桶不分类”的现状长此下去,将会导致垃圾分类流于形式,成为一种悬在空中的表相。

  作为全国46个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之一,兰州市的垃圾分类工作按下“快进键”已有数月时间,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主城区50个街道中已有35个街道全面启动垃圾分类片区建设,片区建设覆盖率达到70%以上,覆盖居民67.14万户,全市居民户数覆盖率达到60.14%。这的确是一组值得点赞的数据。因为“万事开头难”,一项看似简单的工作,真正执行起来就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问题往往超乎预料。

  但是必须看到,推行垃圾分类,光有硬件设施的普及率或统计学意义是的覆盖面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垃圾分类”真正落地生根,必须着眼于提高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解决人的主体意识这个根本问题,将垃圾分类的理念和知识植入市民的思想认知里,使之成为一种自主的观念,进而转化成自身的行为自觉。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基层社区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创新载体和方式,通过“抓眼球、容易懂、记得住、有激励”的形式,将如何正确投放生活垃圾的有关知识真正送到居民身边,让垃圾分类的意识深植于市民的心中。否则,垃圾分类的“新时尚”将只是垃圾箱上的新时尚。而政府花大力气推进的民生工程,也将沦落成虚于内容的“面子”工程。(作者:小文)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慕雅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