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表述与转译:盘活甘肃文物的重要抓手

发布时间: 2019-12-27 20:30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廖鑫太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先后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深入挖掘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甘肃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要找准发力点,加强同沿线省份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加快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等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花儿、甘南藏戏(部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而言,甘肃文化以丝路文化为主,可概括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如何发挥、挖掘、呈现并利用好甘肃“文化大省”的资源优势,成为我们当前着力思考的重要命题。

  正如王仁湘先生所言,“文物是有根有据的文化标本,只有让文物活起来,才能唤醒我们的历史记忆。”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时的重要指示,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甘肃本土文化,提炼、展示、传播甘肃文物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讲好文物故事,需要相关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及媒体的通力合作。

  在专家学者方面,作为文物资源阐释的当局者或者有相关丰富经验的解说者,他们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整理研究工作是整体工作的前提与基础。目前,研究专家们致力于发现新材料,归纳新理论,将主要精力放置于理论研究上,在文物资源的阐释与转译方面略显不足。当然,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已经逐渐意识到甘肃文博资源的表述与转译十分重要且迫切,并非对此尝试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如通俗化解读文博资源的《玉帛之路》《牧歌流韵》《丝路驿传》《中国马文化》等大型系列丛书,《河西走廊》《金城兰州》等文化类纪录片,《丢羊》《丢心》等本土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电影等,通过通俗化、情节化、故事化的解读与衍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悦见的内容,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盘活甘肃文博资源做出了有力探索。

  就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而言,要盘活甘肃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资源,除了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文博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外,需要行政机构履行好“把关人”职责,并合理“设置议程”。从“把关人”角度讲,政府领导的行政机构可以优先对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与文化资源进行过滤或筛选,确保信息的真实客观准确,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促进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资源进入传播渠道。在“设置议程”环节中,行政机构发挥行政职能,制定政策,设置有关文博资料保护、管理与宣传工作的“政策议程”,在政策支持、资金支持与法律援助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平台、渠道,合理及时地解释、宣传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媒体传播方面,面向大众的文博传播,需要依靠有效的宣传平台。在当前的自媒体时代,要弘扬甘肃历史文化,讲好文物故事,必须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融合,搭架传播平台,设置媒体议程,引导或规范甘肃文博资源的阐释与发展,将封闭小众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向大众。2019年12月,甘肃简牍博物馆与新华网签署深度合作备忘录,整合新华网在数字技术、创意、制作、融媒体内容创新,以及传播力、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的资源、品牌、传播优势,是结合甘肃简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的遗产资源,在甘肃简牍的收藏保管、保护修复、整理研究、展示利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媒体与文博单位深度合作的有益尝试。

  当然,甘肃文博资源的表述与转译工作目前还在路上,提升以上三大主体的阐释水平,是我们长期思考与践行的工作。 (孙海芳 李爱民 张海梅)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廖鑫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