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兰州·翰墨金城】林涛:挖掘甘肃书法资源 推进书法陇军建设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记与精神图腾。各位网友,中国兰州网“文化沙龙·翰墨金城”又和大家见面了。本期节目有幸邀请到中国书协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甘肃省书协主席林涛先生。 主持人:林主席你好,可否谈谈您的习书经历? 林涛:我的习书经历可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大学之前,受家庭熏陶,从临摹柳公权的《玄秘塔》开始,虽说是盲目地临摹,但对书法和碑帖中的美有了最初的自我觉醒和认知。第二个阶段是上大学之后,开始懂得用笔的技巧性。技巧需要传授,更需要学习。通过拜请名家赐点、自己买临用书等途径,将书法技法和名家点评结合起来理解临帖,开始研究技法,不再盲目临摹,从而为书法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第三个阶段是回到兰州后,这段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使我产生了极大的触动,逐渐认识到书法的学习不再是简单地临帖或是技法的问题,由此开始将视角聚焦于中国书法史,深究汉字起源、笔法的形成,临帖拓展到王羲之的《圣教序》、汉隶、魏碑、初唐楷书四家的临写,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了临帖时的思想认知,也将理论知识活化为点点滴滴灵动的书法作品。第四个阶段是彻底弃医从书。自调入省书协工作后,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钻研理论,深究思想层面的内容,特别是对甘肃的文化资源、书法资源比如汉简、敦煌写经、关门古道上的摩崖石刻等,研究越深入,越觉得身上的责任深重。因此,带领甘肃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坚持创作,推进书法陇军建设,促进甘肃书法艺术发展是我们肩负的责任。 主持人:甘肃书协在自身书法队伍建设中有何亮点和突破点? 林涛: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进入书协后,我发现很多书法爱好者都是自己练习,且习书过程比较盲目。于是,我结合自身学书经历中遇到的困惑,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高书法爱好者的技术水平与思想认识,甘肃书协创办了甘肃省书法创作提高班,极大地提高了甘肃书法队伍整体的技术水平。随后开始关注展览体问题,起初也是跟着全国国展的形式,没有突出和体现甘肃书法的风采。为挖掘甘肃丰富的书法资源,形成独具甘肃文化特征的地域性书法品牌,甘肃书协对甘肃境内的书法资源做了深入的挖掘研究工作。例如汉简,甘肃是汉简大省,储存量达到全国的80%以上。在研究汉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从秦末到魏晋时期近五百年的时间跨度内,汉字书写经历了隶化、草化的过程,形成了隶书、章草、今草、楷书和行书,这是书法由汉字书写走向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可以说,甘肃汉简和敦煌写经完整演绎了汉字走向艺术的辉煌过程,意义重大。汉简是书法创作的丰富资料库,丰富了秦末至宋代一千多年间的墨迹宝库,甘肃人有责任将这一资源挖掘好、弘扬好、继承好,为此,甘肃书协借助书法陇军建设,打造并成立了简牍书法专业委员会和写经专业委员会,在平台建设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 主持人:请简单谈谈您对书法艺术的认识? 林涛:书法是一门艺术,和实用的书法截然不同,所以要在其艺术表达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所谓书以载道,书是技巧,其承载的内容才是更为重要的。何谓道? 其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书法艺术之路漫长而修远,我将不断上下求索,希望以我的真诚和辛勤,用手中的毛笔吟唱出心灵之歌。 主持人:请您为中国兰州网的“文化沙龙·翰墨金城”提一些意见和建议。 林涛:“文化沙龙·翰墨金城”作为中国兰州网打造的文化品牌,是弘扬甘肃文化的有力平台,也是文化艺术群体互动交流的有效载体。建议今后邀请更多名家参与,促进甘肃文化艺术的展示、互动与交流,积极、主动、多元地传播甘肃文化,让甘肃深厚的文化和璀璨的艺术,借助“文化沙龙·翰墨金城”这一品牌走得更远。 书法,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修行。林主席的分享交流和精彩点评,让我们领略了书法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也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解答了诸多迷惑,是一堂生动的书法教学课,更是一场艺术盛宴! 让我们在墨香芬芳的世界中,秉承书法艺术传统,追寻学术意义根源,传达人文情怀,传播网络文化,建设精致兰州!再次感谢林主席做客中国兰州网“文化沙龙·翰墨金城”节目,我们下期再见!(全媒体记者郎照玉、赵敏、王丹丹) |
稿源:中国兰州网编辑:刘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