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原创】病毒战“疫”,莫让谣言添乱
发布时间: 2020-02-13 17:52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慕雅楠

  互联网战“疫”之谣言篇

  “新冠肺炎”肆虐以来,民众舆论此起彼伏如转轮,一波波谣言,一波波辟谣,云中雾里使得病毒之外的传播环境异常复杂,如何对待谣言,如何甄别谣言与真相,成为互联网时代每一位网络人面临的现实问题。

  舆论峰值在2月7日凌晨“李文亮医生逝世”这一消息发布后达到了最高值,在国家监察委派出调查组作全面调查遂以回落,引发网络舆论的核心焦点是何为谣言。

  何为谣言?在媒体欠发达的古代,信息传播流通就是靠民间“谣”来传播。《国语·晋语》中有“辨妖祥于谣”,即要善于从民间传播的信息中,分辨出凶吉。从汉代开始,就有“举谣言”的惯例,是将包含着民风民意的民间谣言搜集,奏给朝廷。东汉学者应劭《汉官仪》载:“三公听采长史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南史·梁武帝纪》提到“诏分遣内侍,周省四方,观政听谣”。《后汉书·刘陶传》记载:“光和五年,诏公卿以谣言举刺史、二千石为民蠹害者。”从朝廷到民间,谣成为搭载官民信息沟通的平台。

  网络时代,谣言更甚。随着现代社会风险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不断加剧,在自然、社会和技术三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谣言与社会风险的关联性大大加强,“谣言”成为“有害信息”或“虚假信息”的代名词,一时间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有人认为是新媒体惹的祸,对新兴媒体口诛笔伐,使得谣言治理陷入困局。稍加分析就会明白,新媒体只是放大了传播效果,但并没有生产谣言本身。

  如何辨别谣言,或者说在治理层面断定谣言,除了辨析谣言所表达的内容以外,还要关注传播者散布谣言的态度与出发点。例如,疫情爆发后,政府喷洒药物消毒、交通管制、物资紧缺、水源污染等话题,是频频出现谣言的关键词,此类谣言侵害了公众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其行为目的为“恶意”,主要表现为捏造并散布、篡改并散布、歪曲并传播,其内容高度契合疫情爆发时期公众的关注点,即物资是否安全充足、信息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公众的期待心理与客观现实的中间阀域内存在衔接的空白点,此正是谣言兴起的土壤,而正是这辟之不尽的“谣言”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病毒之战,难上加难。

  学者李永平称,谣言治理的关键,在于提升公众对“谣言”的免疫力。让传谣的人和媒体,接受谣言的群体,能通过自己的文化和社会观念、社会知识主动规避谣言。如果一味停留在事后辟谣,辟谣效果往往被动且适得其反。就像患了感冒,我们一边用药控制,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让感冒机会减少。因此,要在政府主导、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包括预警、控制和防范体系在内的网络谣言综合免疫系统,实现社会的“深度安全”。

  此外,在感情比理性更容易影响舆论的“后真相”时代,片面真相、主观真相和人造真相极易带偏公众的理性认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的特殊时期,在民众对事实真相的期待中,还原真相,便是稳定人心;正视不足,便是亡羊补牢。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疫情是一面镜子,是一次大考,确实‘照’出了、‘考’出了在应急管理、公共卫生、国家储备等很多方面的短板不足。”这场战“疫”,既是与病毒的厮杀,更是网络时代谣言与真相的博弈。(作者:孙海芳)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慕雅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