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原创】刷脸存在隐私焦虑 人脸识别应加大监管力度
发布时间: 2020-07-06 11:09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周宏

  2020年6月15日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法院开庭审理。该案2019年11月就曾引发舆论关于人脸识别技术与安全的讨论。近期,兰州某小区开始使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同样引发了业主的热议。据了解,通过业主录入人像和房产身份信息“实名制”注册后,就能靠“刷脸卡”进门。刷脸进门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引来了各种质疑,因为刷脸不仅会识别出个人电话号码,还包括了姓名、门牌号等个人信息,不少业主都表示担心隐私被泄露。

  随着人工智能的助力,人脸识别技术以其不可复制性、非接触性、可扩展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但它带来的风险不可小觑,据调查发现,黑产从业者已经盯上人脸识别这块“新蛋糕”,人脸“代认证”成为一条黑产链条,并呈团队化发展。人脸数据是否被滥用惹争议。“人脸识别第一案”庭审中,双方就对动物园年卡通知中涉及指纹录入和人脸识别的生物识别信息条款是否有效等问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笔者看来,对于人脸识别技术,需要客观理性看待。目前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争议,特别是暴露出一些安全和风险问题,并不能说明人脸识别技术就是洪水猛兽,一无是处。相反,争议暴露出问题,符合新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绝大部分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会被不法分子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

  既然是一把“双刃剑”,那么要做的就是如何趋利避害,将人脸识别技术对人们可能带来的风险与安全问题降到最低,甚至消灭。

  首先,要厘清人脸识别技术存在哪些风险,是技术因素还是人为因素。这是问题的关键。一方面需要权威部门和专业机构及时发声,科学评估,给社会一个权威交代,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运用到安检、教育、移动支付等领域的情况下,不能因为权威声音的缺失导致社会对人脸识别技术产生更多误解和担忧。

  另一方面,在弄清风险安全问题的前提下,对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与安全问题,应该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从严监管等途径和方式进行解决。就是通过立法和制度建设,明确技术运用的边界在哪里,明确哪些行业和领域可以运用人脸识别技术,哪些行业禁用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市场主体和部门都要有明确的法律责任规定,特别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责任等。

  最后,还要加大监管力度,抓早抓小,特别是对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违法犯罪的,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批,形成法律震慑效应,最大限度减少犯罪行为对大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及早建立法治的网络和技术运用环境,促进人脸识别技术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真正让人脸识别技术服务社会,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冰淇淋)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