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高见
2021,让我们更勇敢一点!

发布时间: 2020-12-31 16:00 稿源: “半月谈”微信公号   编辑:王玉环

  许多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将如何提起2020年?是否只有云淡风轻的一句“新冠疫情那一年”?

  诚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将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年初的“武汉保卫战”,年末的二轮疫情严防死守,永远在战斗的医护工作者,每个人脸上总是难以摘下的口罩,让“疫情”成为这一年最醒目的标签。

  5月16日,游人在天津市南开区奥城夜市街区内行走

  但是,此时此刻,站在跨年之夜的门槛上,回望2020年,除了疫情,这一年还有许多事让我们难以忘怀。或许,有一个词比“疫情”更适合标记这一年,那就是“勇敢”。

  是的,勇敢。这一年,有一句话广为流传:“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但是,这一年的事实也告诉世人,勇敢,并非只属于我们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人,而是属于参与过这场疫情狙击战的每一个同胞,每一个中国人。

  我们愿意记住那些普通人的勇敢:

  ——“我的车刚走,下一站天门南,我下车回武汉。”

  还记得那个叫吴小艳的医生,她原本已经踏上返乡的车,可一听说医院发布了医疗支援的号召,又立刻决定下车返回武汉。

  ——“一天接送一个医护人员可以节省4个小时,接送100个就是400小时。400个小时,医护人员能救多少人,怎么算我都是赚的。”

  还记得那个叫汪勇的快递员,他瞒着家人,坚持在深夜义务接送金银潭医院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他还通过朋友圈发布消息招募志愿者,联系各方力量,合力解决医护人员的各类需求。对此,他谦虚地称自己为“组局者”。而在当时,这样的“组局者”还有很多。

  ——“其实我就是帮一下那些患有重症的居民,他们的药是绝对不能断的。”

  还记得那个叫丰枫的社区网格员,一天之内,和两位同事花了约12小时为居民买了近100袋药。他们是当时武汉数万名社区工作者的缩影。

  ——“生在中国是件幸运的事情,危险的时候肯定不能退缩。”

  还记得那个叫许汉兵的95后男护士,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他在防护服上郑重地写下了“精忠报国”。十七年前被保护着的九零后们,如今已长大成人,以自己的力量保护他人。许汉兵与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共同完成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从老一辈到年轻一辈的接力。而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这样的“接力”每天都在上演。

  ——“1998年抗洪,我在一线。2008年冰灾,我在一线。这次疫情,我理所当然也该到武汉去。”

  还记得那个叫王国辉的退伍老兵,大年三十早上5点,作为村支书的他和村民一起装了5吨蔬菜,马不停蹄地从河南沈丘开车送到武汉。出发前就自行准备好“隔离物资”的他,回去后在蔬菜大棚里开始了“隔离生活”。

  ——“拿点东西给你们,我从土耳其背回来的。”

  还记得那个没有留下姓名的人,1月31日,他把从土耳其背回来的口罩,捐赠给了南京市上坊公安检查站。民警询问他的姓名:

  ——“您贵姓?”

  ——“中国人!”

  是的,在抗疫过程中,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姓名,但所有人又都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中国人。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朴素认同。正因为此,十几亿人能够响应国家号召,在抗疫的最艰难阶段真正做到戴好口罩、不聚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在10天内就建成;全国各地在两三个月内抽调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400万名城乡工作者放弃休假,日夜坚守在65万个城乡社区的疫情防控一线……

  不必再列举了,我们都是目击者、亲历者。2020,疫情肆虐的这一年,我们曾经恐惧、悲伤,但也曾一路生死与共,肝胆相照。疫情固然凶猛,但在医务工作者、科学家、志愿者、公安干警、社区网格员、基层干部、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各行各业中国人的共同奋战下,我们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巍长城,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重大战略成果。回首2020,不能忘记那些为抗疫奔走、奋战过的英雄们,同样也要记得,我们每一个人,也都曾为如今的美好生活共同勇敢过。回首这一年,我们有理由因勇敢而自豪!

  2021年来了,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希望,当然也会有新的考验。中国的巨轮,将2020年的惊涛骇浪抛到身后,继续坚定地航向远方。走过这一年,每个人都已成长;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已准备好了勇敢面对。(半月谈评论员:杨建楠)

  (本文为转载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所涉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稿源:“半月谈”微信公号   编辑:王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