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燃放爆竹,庆贺节日,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民俗。五彩缤纷的烟花,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寄托了人们对辞旧迎新的喜悦,承载了对先人的纪念,表达了人们对驱魔辟邪的愿望。
从环保、安全等角度出发和考虑,近年来,兰州市和全国其它各大城市一样,都先后经历了从全面禁止到有限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守护蓝天,保障安全。兰州市一年中区域性雾霾污染天气的高发期在秋冬季,这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由于城市人口流入,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有所下降,因此,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虽然是传统民俗,却也成了城市污染的来源之一。一个鞭炮究竟会产生多少霾污染?依据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人员此前实验给出的答案:燃放1个鞭炮足以让10立方米内的PM2.5严重爆表,鞭炮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还会直接对人们身体造成危害。春节长假期间,由于燃放鞭炮不小心和不得当,被烟花爆竹炸伤、烧灼伤的案例比比皆是,每年春节期间,医院都会收治部分因燃放鞭炮而受伤的人员。同时,因节庆燃放鞭炮而造成的火灾也时有发生,给单位和个人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除了放鞭炮造成爆炸受伤外,鞭炮声也是一种噪音污染源,严重影响市民的正常休息和睡眠质量,从而引发激化邻里矛盾,造成邻里关系的不和谐。
传承历史,正面引导。燃放烟花爆竹表面上很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它是千余年来中华民族庆贺新年的传统,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积极向上的心理期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禁放令”自出台之日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有学者认为“春节禁烟花如同圣诞节没有圣诞树”。一些市民干脆就违反禁令偷偷燃放烟花爆竹,与执法人员玩起“捉迷藏”,禁放鞭炮的城市进入了一个禁放僵局。可见的事实是,每年中国都出动大量人力禁放,遗憾的是,每年春节,鞭炮声仍此起彼伏,造成“执行部门禁又禁不住,不禁又违法”的尴尬局面。近年来,保留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以增加节日气氛的呼声越来越高,有的专家认为“单纯地禁放,势必造成节日文化符号的单调,进而危及传统文化的延续”。有专家建言:解决之道在于在“禁”与“放”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有组织限放。政府应该加强引导和管理,选择为多数民众所接受的、社会安全有保障的地方,在特定时间内有组织地燃放烟花爆竹,强化民俗的正面功能。
平衡“禁”与“放”两者关系,既要考虑保留传统文化民俗,也要从城市管理的角度出发,从治理大气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需求考虑,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在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同时,也不失节日的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氛围。(梧桐 清净光 糖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