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原创】共同打造爱护动物的社会环境

发布时间: 2021-11-24 09:54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胡巧

  2021年10月18日,司法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公告》称,面向社会公开征集2022年度立法项目建议,截止日期为11月19日。动物保护人士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建言建议《反虐待动物法》。

  近年来,虐待动物事件频繁成为社会新闻热点,大学生虐待80只流浪猫、某网络平台直播虐猫吸引眼球、一男子用开水烫怀孕母猫、一男子凌晨3点持刀虐狗、一拍摄者将柯基拔牙、浇热水、扔进洗衣机搅……手段残忍、血腥暴力的画面引发观者强烈心理不适。“不爱请别伤害”,网民们表达着愤怒,呼吁整个社会敬畏生命。此类事件曝光后,从涉事者到事发地区往往都深陷舆论漩涡。

  虐待动物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也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虐待动物常与“暴力倾向”一词相关联,大部分网民认为施虐者享受虐待心理,并从中获得暴力快感。犯罪心理学相关研究指出,暴力伤人以及杀人案件的许多作案人其青少年阶段大都会有虐待动物的行为。虐待动物在有些地方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虐待动物者在网络平台传播虐待、虐杀动物的图片和视频博人眼球,更有甚者向未成年人兜售,毒害成千上万未成年人。

  虐待动物事件一直饱受公众、舆论的谴责,但这种谴责始终停留在道德层面。网民不仅愤怒于虐待动物的行为,更愤怒于虐待动物者无法得到与恶性行为相适应的惩罚。2020年10月,“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曾发起“禁止虐待动物是否应该尽快立法”的投票,参与的30.2万人中,28.7万票表示支持,反对声仅占5%。

  公众的态度是明确的,相关立法也确实有难度。动物保护问题涉及行业发展、民族习俗、宗教习俗、伦理道德等多重复杂因素,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的饲养者的硬性条件和思想层面无法企及法律层面,立法对动物的范围和虐待行为都较难界定。值得高兴的是,虽然目前我国在惩处虐待动物方面的法律仍有空白,但从中央到地方,我国政府从未放弃法制完善的脚步。近年来在我国北京、长沙、宁波等城市都尝试通过出台管理条例来反对虐待动物。此次公众再次聚焦建议就虐待动物行为制定专门法律,体现的是公民意识的崛起,也体现了中国持续推进法治建设的环境下,人民参与法治建设的自信与热情。

  生命理应得到尊重。在呼吁制定虐待动物相关法律,明确对动物的虐待、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同时,家庭和学校还应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健康的生活态度。网络平台应进一步落实平台责任,加大对虐待动物帖文和群组的打击力度,消减此类产业链条的生存空间。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形成合力,共同打造爱动物、爱自然的社会环境。(作者:博博)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胡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