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发布了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年度报告,披露了研究生论文抽检结果以及处理情况。不仅是厦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深圳大学等高校近期也通报了校内或省内论文抽检结果和对作者、导师以及培养单位的处理情况。
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考研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逐渐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培养质量能否跟得上,研究生教育能否肩负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全社会关心的问题。以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创新,推动内涵发展,是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加强研究生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无疑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严把论文出口关,完善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强化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使用,以此倒逼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越来越成为共识。从教育行政部门到高校,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为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夯实了制度基础。
从抽检专家反馈的不合格评议意见来看,“存在问题”学位论文主要存在创新性不够、选题宽泛、论文规范性欠缺等问题。实际上,学位论文创新性高不高、选题方向对不对,写作是否规范,等到论文答辩乃至于抽检时才能发现就晚了。如果导师能够按照培养方案和时间节点要求,强化学术诚信、规范科研训练、培养科研素养,扎实做好论文选题、开题、研究及撰写等指导,就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针对“问题论文”约谈院长和导师,采取约谈、限招、停招、取消导师资格等措施强化监督问责,固然是倒逼研究生导师和培养单位严把学位论文质量关,强化培养过程管理的题中之义。实践证明,学位论文抽检制度的实施,提升了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申请者的质量意识,学位论文抽检不合格率持续下降。
但论文抽检毕竟是一个“底线工程”,毕业论文也只能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把工作做到日常,切实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使导师切实履行人生领路人、学术训导人的职责,以身作则、严格要求、指导和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是第一责任人,是筑牢质量的第一关口。但现实情况是,部分研究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术追求,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而一些研究生导师存在指导精力投入不足、质量把关不严、师德失范等问题。一些研究生被要求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沦为导师的“廉价劳动力”。这种情况下,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无从谈起。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建立一个从入口到出口的全链条质量提升和监督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含金量。(杨三喜)
(本文为转载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