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抑郁症自杀身亡。女孩在去年成功保研后拿着录取通知书给卧病在床的爷爷报喜,并拍照上传至社交平台。动态除了给她带来可观的流量,还给她带来大面积网暴。“粉色头发配上病床以及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极具杜撰要素。外貌攻击、个人攻击接踵而至,甚至有人转发照片造谣说“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迎娶小娇妻”.....带着人性阴暗的“诋毁恶臭”,最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逝去。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各类APP平台中资讯和社交功能的开发倾向,人们对于在网络上分享日常的依赖心理日趋严重,各类网络社交行为频繁发生,信息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扭曲”效应自然给网暴带来传播土壤。网民通过对信息的肆意评论,将负面情绪叠加在网上冲浪,形成网暴旋涡。近年来,因网暴死亡的案例层出不穷,刘学州、网红“管管”、已婚妈妈唐某、德阳女医生、河南女教师等相继因网暴自杀身亡。因为网络社交自带的匿名属性,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评论失去了“评价初衷”,“情绪输出”反而日益突出,评论区常见一些攻击性和煽动性论调。在郑灵华被网暴事件中,网络平台监管功能缺失,导致郑灵华对网民的暴力抨击投诉无果,维权无门,也是间接造成郑灵华抑郁症加重的原因。
目前很多具有社交属性和资讯交换功能的网站平台均出台了企业层面的管控举措,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攻击。大型互联网企业尚且可以构建模型,加强监管,但是很多受年轻人青睐的软件和网站,多是“独角兽”企业,对于网暴监管,确实心有余而力不足。
很多遭遇网暴的人,目前只能通过向平台举报,主动拉黑等方式避免继续受到侵害,而“网络喷子”的施暴成本却极低——“账号封锁”或者“禁止部分功能的使用”,这种处罚无法触及网暴根本。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执法部门加大在网络空间的执法力度,用法律规范网络行为,用法律将人性的阴暗关进笼子,才能保障普通善良的网民放心安心的进行网络交流,使网暴消失于无形。 (邱倩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