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原创
甘肃本土作家媒体见面会在兰举行
发布时间: 2024-10-26 10:55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邹戟羽

  中国兰州网10月26日讯 10月25日上午,由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省文联组织的甘肃本土作家媒体见面会在省艺术馆举行。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叶舟,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名誉主席马步升,甘肃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滕飞,甘肃省作协副主席严英秀,甘肃省作协理事王选,兰州市作协副主席周才(鬼鱼)等齐聚一堂,与现场记者共同分享各自文学作品创作历程,共话本土文学发展前景。

  王正茂:“近5年甘肃文坛佳作频出”

  甘肃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正茂表示,近五年来,甘肃省作协多次开展有影响的文学活动,用两年时间开展“决战脱贫攻坚、书写陇原巨变——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计划”,围绕甘肃生态建设,省文联、省作协与生态环境厅合作,联合开展“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计划”,深度参与敦煌文博会“敦煌论坛”,组织作家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陇原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推出一批反映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佳作。同时,坚持多措并举培养人才,持续举办“文学八骏”评选和推介,举办鲁迅文学院甘肃中青年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甘肃作家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激励作家创作激情,甘肃文坛朝气蓬勃,文学园地百花齐放,展现出了我省文学创作的良好生态与精神风貌。

  叶舟:“敦煌始终是我创作的母题”

  几年前,叶舟的长篇小说《敦煌本纪》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入围奖、第四届施耐庵文学奖、第五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等,叶舟用文学的力量,发掘出一座全新而劲拔的敦煌。

  在见面会上,叶舟坦言,“在三十多年的写作中,‘敦煌’始终是我创作的母题。我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去过多少次了,但每一次抵达敦煌,我都像一个灵魂的孤儿,找见了故土,找见了爹娘,也找见了一名文学战士皈依的圣地。我曾经用过一个比喻,我说敦煌就是一座超级核电站,只要我的双脚站在那片天空下,她一定就会点亮我,赋能我,加持我,并且在她母亲般的庇护下,廓开我的想象,赐予我勇气和奔跑,让我的文字与吟唱布满一种哺育和恩养的光辉,延续至今。”

  马步升:“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正宗的中国味道”

  “悉心研读历史文化典籍,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给自己浇筑一副不易摇摆的华夏魂魄,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正宗的中国味道;走向祖国大地的深处,膜拜和探究历史文化遗存,多角度进入历史文化现场,让自己的作品变得深远寥廓;积极进入当下的生活现场,体味真实的世情百态和人间烟火,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活色生香的时代感。”出版了《此致敬礼》《祁连山阙》等多部作品的“高产”本土作家马步升说。

  滕飞:“作为写故事的人,我感到很美好”

  无论是创作小说还是纪录片脚本,作为作家,都是写故事的人,正如歌曲《写故事的人》中唱的那样“写故事多美好,一字一我们”,写作纪录片就是与一个个人物对话,从中看到我们的故事,因此内心变得广阔。通过这些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血脉基因,以及我们中国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可以从来路读懂未来;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光芒和信仰的力量;通过纪录片,我们还可以看到时代的洪流如此的澎湃和激昂。作为写故事的人,我感到很美好。

  严英秀:“我把信仰寄托在笔下美丽坚强女性身上”

  已入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的作家严英秀,更擅长女性叙事,曾出版长篇小说《狂流》、散文集《就连河流都不能带她回家》,其中《狂流》入围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严英秀谈到,“人生太多的苦涩、无奈,荒诞、悲凉,并不是女性独有的故事,只不过女性也许更用心活着,会更累,更痛。”她坦言,“我喜欢更多地写女人的故事,她们柔软,有力,慈悲,懂得坚持,她们在生活中历经磨难,但心底依然藏着一个翡翠之梦,她们在爱情中伤痕累累但依然有心力相信爱情。她们不是痴傻,而是千帆过后的天真,痛定思痛之后的不放弃,是对世界的初心不变的坚信。浮生如寄,我认为我们需要这样的信仰。我把这样的信仰寄托在我笔下那些美丽的坚强的诚实的女性身上。”

  王选:“世间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经历,最后都是财富”

  我掰指头大概算了一下,从我拿起笔写作,或者说因为热爱写作而真正写下一篇文章,已有十七八年的时光了。回望这些年,我发现,世间没有白走的路,所有经历,最后都是财富,如果没有南城根、没有麦村,没有天水,没有兰州,就没有我的写作,也就没有我出版的七本书。此外,这些经历,一次次的在扩展着的视野,延伸着我的笔迹,开辟着我的文学疆域。这就如同,以前,我面对的是故乡的无名溪流,随后,我面对的藉河、渭河,但现在,此刻,我面对的是黄河,以及黄河奔赴而去的大海。

  鬼鱼:文学应当允许有“大”有“小”

  天有阴晴,人有胖瘦,文学应当允许有“大”有“小”,这是文学发展至今无法规避和僭越的客观规律。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学审美认同度还停留在过去的“大文学”时代,如果以此而指责“小文学”,这是评论界偷懒和堕落的恶果,有失公允,有良知的评论家应当与时俱进地举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火把来,而不是一味地拿陈旧的评价标准和文学观念来对应当下的文学作品。同样,“经验的同质化”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当下,对大部分作家而言,彼此接受的教育是差不多的,阅读的书籍也是趋同的,因此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便“面目相似”,其实这不是坏事,青年作家正好可以以此为契机,做出改变,寻找突破。

  (郭云莲 杨宜霖 李亚东)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邹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