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多所高校宣布了本科扩招计划,招生专业集中在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领域。这一举措引发网民关于扩招后大学生是否过剩的讨论。
就新发布的招生通知来看:首先扩招的双一流高校本科拟扩招2万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头部双一流院校,本年均新增150个本科招生名额。清华大学更是成立新的本科通识书院,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双一流高校增加本科招生名额均超百名以上,扩大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学科领域的招生规模。
其实只要全面分析此次扩招举措,就会发现它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人才结构,更有利于国家在新技术革命中乘胜长驱。扩招专业明显向理工类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倾斜,说明这些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人才缺口还较大。当前,这些领域的迅猛发展对我国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融入到我们工作生活中,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处于上升期,还未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大学生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过剩”。
再从就业来看,扩招今年开始,之后的持续实施确实会使毕业人数持续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压力会进一步增大。目前文科专业存在供大于求的现实问题,缩减文科,加大理工类、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方向专业的招生,是新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新产业的发展也必将持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土木工程专业更名为“智能制造”、电气类专业转型为“智慧能源”,这些学科名称的更迭不仅是表面调整,更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在智能化浪潮下的深层变革——这是时代发展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
再者,高校扩招并非仅仅着眼于增加数量,更是提升国民素质、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普及化推进的关键一步。这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使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可能。
改革充满机遇,当然也面临挑战。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就业压力等问题,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重视本科生教育教学,在教材、教学方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大学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也应协同合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与配置。当技术革命的号角又一次吹响,与其恐慌和质疑,不如迎难而上。须知,只有迅速变革全力以赴的勇者才能成为浪潮上的胜利者。
作者:宁静致远,初审:王萌,复审:张毅,审签:祁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