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兰州网  >  新闻中心  >  媒体评论  >  原创
【原创】“被整座城市托着跑”——从兰州马拉松看城市温度与精神高度
发布时间: 2025-05-28 12:19 稿源: 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萌

  如果浏览2025兰州马拉松参赛选手们的相关视频,你会惊讶地发现,“哭了“流泪”“破防”居然是他们不约而同提及的词汇。选手“李如意“在32秒的参赛感想中颤抖地说出了那句“我好自豪”,视频中除了他流泪奔跑的身影,还有沿途兰州人民此起彼伏的加油声浪。对这个在外打拼的甘肃人来说,让他流泪的不仅是兰州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更有“家”的温暖。

  一场马拉松,沸腾一座城。2025兰州马拉松虽已落幕,但赛事期间大量网友评论中频频提到的“流泪”,让这场体育盛事超越竞技本身,成为观察当代中国城市精神的一扇窗口。兰州马拉松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选手与市民之间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网友“黄河浪子“在评论中写道:“听到'娃娃辛苦咧'的方言,我的眼泪比汗先流下来。”网友“欢快的徐静静”写道:“不跑马拉松的人可能不懂我为什么要哭,不是矫情,是兰州的观众真的太热情了......42.195公里,每一步都是在你们的加油呐喊声中坚持下来的,想放弃的时候,是你们的呐喊声让我一次又一次战胜了自己。虽然不是我的最好成绩,但这是我跑得最快乐的一次,也是最觉得自己很棒的一次。真的感谢你们,被你们打动了。”面对选手们的真情流露,兰州人的回复是“感谢你们成为自己的英雄!”这样充满感动与友善的互动还有很多,字里行间流露着脉脉温情,无不彰显着体育赛事凝聚人心的独特魅力。

  据赛事平台数据显示(兰州马拉松组委会发布的《2025年参赛者分析报告》),在超过2万名省外参赛者中,具有甘肃成长背景的选手占比显著;网络评论区中,“回乡跑马”成为高频话题。“乡愁”也成为评论高频词。这提示我们:新时代的体育赛事,既要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高度,更要注重“更亲更暖更真”的情感温度。兰州用最质朴的方言、最地道的牛肉面、最热情的加油声,让马拉松成为游子与故乡的情感纽带。

  赛事期间,环卫部门启动凌晨作业机制保障赛道整洁;社区志愿者设立多个爱心服务站;交通系统组织应急保障车队。据报道,还有兰州的哥自发组成“应急车队“为赛事保驾护航。在参赛选手们的视野中,除了官方提供的各项保障措施,还有自发在赛道旁递水的学生、摇铃铛助威的市民大姐,以及等待在赛道旁击掌助威的群众。来自兰州人民真挚的呐喊成为推动选手们克服身体极限继续奔跑的动力,许多跑者冲线后红了眼眶,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令他们动容。这些普通市民的默默付出,构成了赛事最坚实的保障。正如一位兰州网友留下的评论所说——“我们不是观众,是你们的第43公里“,道出了兰州人民对赛事的主人翁意识。

  这种全民参与的热情,折射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从“丝路重镇”到“热血金城”,兰州通过马拉松逐渐树立了又一种城市形象。这启示我们:城市精神的塑造,既需要硬件提升,更需要每个市民的真心投入。

  当志愿者们用最灿烂的笑容组成赛事的第一道风景线,当兰州市民清晨六点就沿途等候为选手加油,当选手们与兰州市民将陌生人之间的友善发挥到极致,体育精神已经融入城市的血脉。正如网友评论的那样:“真正触动人心的,是兰州这座城市倾注在赛事中的热忱与诚意。”

  黄河之水奔腾不息,城市精神历久弥新。兰州马拉松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高楼大厦和现代化设施,更在于它对待每一个普通人的温度。当体育赛事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传递温情的载体;当城市管理超越简单服务,升华为情感互动,我们看到的,是当代中国城市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活写照。我们需要更多这样“有温度”的公共活动,让城市不仅“高大上”,更要“接地气”。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兰州马拉松就像黄河水一样,将城市的精神气质浸润到每个参与者心中。这场“最让人动容”的马拉松告诉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高楼大厦,而是城市对待每个普通人的态度;真正值得铭记的,从来不是冰冷数据,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真情。

  作者:立尔,初审:王萌,复审:王萌,审签:祁永礼

稿源:中国兰州网   编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