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的繁荣可以化育一个城市的风骨。近年来,兰州市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文化惠民工作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加大投入,公共文化服务形式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稳步推进……以“高分成绩”完成利民、惠民答卷,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让金城气质散发出“如兰之香”。

“与企业共融”打造文化惠民新模式
西固区政府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共同建立的“思政实践教研点”,从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成果申报、思政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联合推动了全区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为充分发挥辖区驻区大型国有企业、高校资源优势,更好地汇集社会力量,实现服务群众与服务职工共融,精神文明与企业文化共建,西固区通过整合服务、文化活动优势,和当地企业共同举办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专题理论宣讲、“永远的铁人”话剧巡演、“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理论宣讲比赛、“我为群众拍张照”志愿服务、西固区迎春灯会、迎新春音乐会、电影《解密》和歌舞剧《丝路花雨》观演观影、“西固之夏”百姓大舞台广场文艺调演、“青春‘团’聚·一见‘青’心”专场联谊交友活动、“5·20新婚集体颁证活动”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驻地与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文化艺术合作交流与共享,越来越多的文化惠民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群众幸福美好新生活“加码”。

“123456”让理论宣讲在一线飘扬
“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盛夏时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辛勤劳作,积极开展各项农事活动,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一场农时理论宣讲正在红古区近郊的田间地头开展,该区“123456”蜜蜂服务让理论宣讲精神真正在一线飘扬。
红古区探索出“一个主旨、两个抓手、三个架构、四个宗旨、五项内容、六大平台”的“123456”蜜蜂服务体系,通过该体系积极宣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并结合农时季节、重要节庆等时间节点,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组合式活动,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 “我们通过‘123456’蜜蜂服务体系阵地资源,将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作为文化惠民的主要目标,推动全区文化惠民工作不断向纵深开展。”红古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该区还充分利用区委党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解读党的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切实将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与农民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讲清楚讲明白,不断激发广大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发挥全区63个党组织阵地和42个中小学、家长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等机构作用,利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镇街文化站、乡村大舞台等载体,深化拓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中国梦·歌曲大家唱”等群众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增强精神力量。
“乡村大舞台”展基层文艺风采
“只要你敢报名,我就敢给你舞台。”永登县文旅局积极探索“阵地+人才”模式,充分发动文化志愿者作用,到各乡镇、行政村开展活动策划、文艺作品创作、文艺演出等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基层文艺团体水平,培养了大量的乡村文艺骨干。目前全县90%的“乡村舞台”都有15人以上的演出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为使全县文艺爱好者有一个集中展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我们依托‘文化下乡百村行’演出,广泛开展秦腔、广场舞等各类文艺活动比赛,吸引基层演出队伍踊跃参加、相互交流,满足了群众对文化活动由观赏向参与的转变。”永登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永登县组织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发动各群众演艺团体,把文化舞台建在群众的家门口,充分实践文化惠民行动,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演出1000多场次,展演节目1.5万余个,演出人员达2万人次,观众超200多万人次,演出已覆盖全县各行政村、旅游景区。同时,针对农村人口少、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问题,该县创新举措,采取基层“点单式”预约服务,让文艺展演走进基层,并且深入挖掘农村文化题材,培养了许多农村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打造了许多有筋骨、有温度的舞台精品力作,打通公共文化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
一座座文化场馆次第建成,一个个文体广场星罗棋布,一场场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等区县着力构建以黄河IP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标识体系,打造“黄河之滨也很美”文化形象品牌,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塑城“四篇文章”为行动指南,为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郭云莲)